媒體聲音 | ||
|
《金融時報》:資管公司發揮優勢化解風險服務經濟
來源:《金融時報》| 2022年7月11日
今年以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揮逆周期和救助性金融服務的獨特優勢,積極穩健開展不良資產經營主業,服務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風險。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華融”)出臺“穩經濟、活存量、化風險”15條舉措,主動把握“大不良”業務機會,在破產重整、國企主輔剝離、大型實體企業紓困、法拍資產、違約債券收購、上市公司紓困等領域積極發揮作用。
立足新起點 加快轉型發展
站在新起點,中國華融明確提出聚焦主業、精耕細作,積極發揮問題資產處置、問題項目盤活、問題企業重組、危機機構救助功能,切實發揮逆周期調節的穩定器作用,努力成為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發展的標桿。
記者了解到,中國華融加強頂層設計,全面分析當前內外部形勢,明確方案、落實任務、精準發力,扎實推動重點工作出成效。強化“總對總”營銷,組織同業交流座談、投資者業務合作研討等,護航主業發展。此外,中國華融還注重提升業務能力。加強縱向政策宣貫、案例宣導,有針對性出臺相關文件,通過案例化方式開展“護航主業發展,助力風險攻堅”“提升財務能力 助推轉型攻堅”系列培訓;加強橫向協同,系統內單位一對一結對互助,解決實際發展問題。拓展渠道建設,延展金融機構、中介機構、二級投資者、行業頭部企業等上下游客戶群,培育長期穩定的“大不良”生態圈、朋友圈。
中國華融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中國華融克服疫情困難,主動出擊,尋找并收購有重組價值及升值潛力的資產,同時,充分運用資產重組、資源整合、逆周期培育等價值提升為主的盈利模式,推動資產處置多元化、管理精細化,有力發揮處置不良資產行業主力軍作用。
科技賦能加碼 發揮金融救助功能
中國華融著力拓展營銷及合作渠道,以“常態化、精細化、屬地化、特色化”為原則,進一步探索線上資產推介、營銷和服務,不斷鞏固主業核心競爭力。
中國華融充分運用市場化專業平臺,聯合京東、阿里等拍賣平臺開設線上資產專區,豐富投資者推廣面。在自主研發的“融易淘”特色微信小程序和官方微信上推介精選資產,為投資者尋得各地區、各行業、各品類意向資產。1至5月,通過互聯網平臺推介資產370億元。
記者了解到,中國華融細分市場,按重點區域推介資產,先后在長三角、華中、東北、華北地區推出5場“乘風破浪”系列線上資產推介會,有效促進不良資產出清。
中國華融有關負責人還表示,中國華融積極把握國企改革3年行動收官之年的機遇,針對國企資產剝離、產業整合等個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加大產業運作力度,強化資產價值挖掘和運營提升,全力助力國企改革。中國華融山東分公司為幫助山東某交通企業解決子公司長期停工的困難,引入產業投資人重塑管理架構,對低效無效資產實質性重組,幫助該企業剝離非主業子公司,改善經營壓力,加速轉型升級。中國華融河南分公司積極助力國企河南能源紓困,針對企業受疫情、國際油價波動等影響導致的化工板塊虧損,通過整體債務重組12.9億元,推動企業經營效益破局,新增融資破冰,企業2022年一季度實現盈利15億元,為近10年來單季最好水平。中國華融的金融“活水”還流入了城市更新領域,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投入19.8億元支持盤活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某科研樓,通過債務重組、產權重組及管理重組,解決了資產長期閑置、無效運營等問題,推動經開區進一步實現職住平衡,打造高端產業科技園區。
化解實體風險 筑牢民生保障“防護網”
疫情下,中國華融作為化解風險、盤活存量的重要主體,與地方探索“大不良”合作,通過盤活醫療生產、物流交通、建筑工程等重點行業低效資產,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穩產保供。
比如,中國華融山東分公司在當地政府、法院支持下,成功取得某破產物流企業法拍資產,對其位于國家級高新區保稅物流園區的核心資產整體運營升級,有力支持了地方貨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華融陜西分公司針對陜西省重要民生工程——韋羅高速因資金問題多次停工的困難,主動收購其在建工程30.72億元不良資產包,引入新投資人破除建設瓶頸,目前,該公路主線路基全部貫通,保障了當地交通運輸暢通。
中國華融江蘇分公司與南通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聯合地方政府及國資企業組成市級合作主體,開展在建工程復工復產、優質項目并購等業務,支持當地建筑業轉型升級,同時靈活運用“債券收購+債權重組+財產信托”模式,順利化解上市公司禹洲集團的債券兌付風險,保障了200多位社會投資人利益。
中國華融四川分公司加大疫情防控期間金融服務力度,迅速馳援因受疫情影響經營困難的某全國重點防疫物資保障企業,高效收購4億元債務并重組盤活,幫助企業科學調整生產計劃,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物資保障。
中國華融福建分公司與“政府、法院、重組方”三方聯動,引入產業投資人重組盤活重點民生工程——福建木蘭溪國際廣場項目,目前,項目開發建設全面重啟,已實現400余戶新房交付,后續還將有千余戶入住,助力維護當地經濟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