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聲音 | ||
|
《金融時報》: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探索不良資產價值提升有效途徑
來源:《金融時報》 | 2021年6月28日
遵循監管要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近年來加大回歸主業的步伐,在不良資產主業領域深耕細作,對收持的資產分類處置,充分發揮了金融體系“清道夫”的作用;同時,積極為企業紓困,用獨特的力量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發展。
今年以來,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加快主業回歸步伐,搶抓不良資產機會窗口,深入參與北京地區不良資產市場,精耕細作、深度挖潛,以創新思維強化資產價值提升能力,不斷提高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如今,不良資產處置的傳統方式“三打”——打折、打包、打官司,已經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引入投行思維,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比如,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以“創新思維”探索違約債券收購重組業務。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華融以投行思維經營不良資產,創新探索化解債券違約風險的業務模式,配合公司重組業務部門落地中國華融首單上市公司違約風險債券收購重組項目。彼時,因債券發行人受疫情影響出現流動性困難,其公開發行債券無法如期兌付,牽涉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眾多投資者。該業務采用債券回售轉售實現收購,通過非現金交易申請880萬張債券注銷并實現債務重組,在優化自身業務布局的同時,成功幫助上市公司擺脫困境,防范化解了債券市場重大風險事件。
以“價值思維”推進不良資產收購處置聯動。面對金融機構加大不良資產處置的契機,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全覆蓋式營銷在京金融機構,通過主動營銷、反向組包獲得優質資產,同時加強精細化管理和分類處置,以“價值發現能力”提高不良資產的經營綜合效益。
據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3月,北京分公司克服疫情影響競得某銀行北京分行不良資產包,債權本息合計4.91億元,主要債權為福建漳州市不良貸款,抵押物是位于當地商圈中心的成熟商業綜合體,周邊擁有600萬居民群。為支持債務人清償工作,北京分公司與當地中院及不動產中心積極溝通,在查封狀態下成功將大產權證分割為小產權證,并及時將抵押權人由銀行變更為分公司,通過厘清保證人財產線索主動推進查封物處置。經與各債權人及意向購買方多輪談判后,分公司已于今年3月實現6000萬元本金回收,后續將推動足值抵押物在年內完成處置,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收購與處置聯動。
以“渠道思維”擴展不良資產價值發現空間。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既能打“閃電戰”,也善打“持久戰”,積極拓寬營銷渠道、不斷提升處置質效,力爭實現回收價值最大化。
有業內人士表示,借助互聯網技術處置不良資產,是資產管理公司常用的一個重要渠道。
今年以來,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深化“互聯網+不良資產”模式,先后與阿里、京東等 互聯網平臺合作,推進不良資產線上直播推介和處置,共計推介資產9戶、債權金額合計25.29億元,并通過北交所、北金所、中關村交易中心等交易所平臺推介資產16戶、債權金額合計45.82億元,受到投資者廣泛關注。
如何盤活存量資產、最大限度地挖掘資產價值,從而緩解資金壓力是資產管理公司面臨的重要課題。
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多手段、多渠道并舉下,北京分公司有力推進了收購多年的“老大難”不良資產包處置,在存量資產盤活中實現了價值發現、價值匹配與價值提升。
比如,中國華融北京分公司2016年收購的某銀行資產包內某項目,處置歷時4年,歷經30多輪談判,累計實現處置利潤1.5億元,處置收益率超過300%。項目處置過程中,一方面,北京分公司鍥而不舍進行訴訟確權,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債權價值;另一方面,通過產權交易所、報紙、網絡平臺等多渠道推介處置,提升市場關注度,廣泛吸引投資人,拓展價值發現空間。期間不斷根據各方情況靈活調整處置策略,但始終堅持“資產處置收益最大化”原則。截至今年3月,在資產拍賣的激烈競爭中,該項目抵押資產分別經過203次、108次競價得以成交,實現了債權的最大限度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