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聲音 | ||
|
《經濟日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當好結構調整“緩沖器”
來源:《經濟日報》| 2020年12月19日
最新數據顯示,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快速增加。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達3.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2.06%,銀行業金融機構存在明顯的不良資產剝離需求。同時,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持續暴露,相當規模的不良資產有待處置。此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金融風險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也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從實體領域看,疫情沖擊疊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因素,短期內實體企業經營仍面臨較大壓力。比如,企業應收賬款不良資產規模上升。截至今年10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6.77萬億元,同比增長15.9%,按不超過5%的壞賬率估算,不良規模大約8000多億元。又如,受部分大型企業債券違約影響,今年三季度債券市場新增違約主體及規模環比上升。此外,主輔業資產剝離、問題資產并購重組的需求也在增加。
面對金融領域和實體領域不良資產大量增多的現實,相關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意味著不良資產業務將出現大幅增長。
對此,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如何適應新形勢、把握新趨勢、實現新發展?中國華融副總裁徐勇力認為,首先要立足主業定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在維護經濟金融安全與經濟健康發展中加快轉型發展。在新形勢下,面對我國銀行業周期性的不良資產高峰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不良資產處置化解需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要進一步明晰主業定位,通過積極參與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中小銀行風險化解、托管救助高風險金融機構等重大金融風險處置等任務,發揮好逆周期調節的金融工具功能。
其次,要增強主業能力,暢通實體經濟循環“梗阻”,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加快轉型發展。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和實體經濟產業布局進一步的調整優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要當好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緩沖器”。
在業內專家看來,當前我國不良資產行業仍處于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要按照監管要求提早布局,運用“產業+金融”業務模式,利用“投資+投行”手段,聚焦問題企業和問題資產,大力拓展實質性問題企業重組。同時,進入后疫情時期,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要善于利用科技加快不良資產處置,積極打造“線上+線下”不良資產融合處置運營系統,為不良資產處置業務提供更加精準的科技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