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聲音 | ||
|
財新網:靜水流深,積勢蓄力:中國華融交出轉型后首張完整年度成績單
來源:財新網 | 2020年4月14日
日前,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9年度業績報告,交出啟動轉型、全面回歸主業后的首張完整年度成績單。在看似波瀾不驚的數字背后,是中國華融一年來的沉淀蓄力——面對經濟下行、競爭加劇、業務轉型、化險瘦身等多重挑戰,堅定不移調整業務結構,創新主業模式,加大風險化解力度,有序推進內部改革。
從披露的年報看,雖然短期業績受轉型陣痛影響,但不良資產主業穩步增長,發展動能轉換效果初顯,業績實現“量的適度增長”和“質的顯著提升”,為戰略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復雜內外部形勢下 經營基本面保持穩健
在保持資產規模穩定的基礎上,中國華融2019年收入和凈利潤穩中有升。得益于不良資產經營這一核心業務的規模擴大,集團全年營業收入1,126.57億元,創歷史新高;集團凈利潤22.69億元,較上年增長50.4%,其中歸屬于股東凈利潤14.24億元,同比下降9.6%,主要是受清理非金子公司外部股東的影響。資本充足率提升至15.29%,資本狀況明顯改善,銀行授信規模、對外融資保持穩定。
主業核心優勢鞏固 保持行業優勢地位
2019年中國華融不良資產主業增長態勢平穩,貢獻度進一步提升,實現收入697.91億元,同比增長7.8%,占集團總收入的62.0%。在“傳統老本行”收購處置類業務領域,中國華融全年收購規模保持同業前列,收購資產包市場占比近三成,處置收入達到歷史新高,在長期市場經營中積累的不良資產定價能力和專業處置能力,依然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收購重組類業務也保持穩定,投放金額與期末存量規模均有小幅提升。
創新業務模式亮點呈現 培育新動能成效初顯
中國華融瞄準市場潛在需求,積極探索主業業務模式,優化主業結構,拓展“大不良”經營格局,發展動力和質量正在潛移默化改變。作為目前中國華融著力打造的新動能,問題企業重組、市場化債轉股業務規模2019年均大幅增長。其中,問題企業重組業務題材和模式進一步豐富,在紓困大型地方國企、參與破產企業財產司法拍賣、國有企業主輔業剝離等領域均有項目落地。市場化債轉股業務累計已投放221.19億元,規模位于同業前列,2019年實現收入21.90億元,新增落地華菱鋼鐵、中國動力等項目,并設立了首期規模100億元的并購重組基金。
金融牌照類業務穩步增長 集團協同開始發力
銀行、租賃、證券等金融牌照類業務共同構成中國華融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平臺,形成覆蓋客戶不同生命周期、覆蓋產業鏈上下游長鏈條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2019年度該板塊發展勢頭較好,資產規模、收入、利潤均穩步增長,收入總額達335.76億元,同比增長10.9%;稅前利潤達57.43億元,同比增長27.6%。華融湘江銀行資產總額3667.77億元,同比增長9.3%;實現稅前利潤37.72億元,同比增長11.5%,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等指標均符合或優于監管要求。華融金融租賃資產總額1382.54億元,實現稅前利潤22.80億元,各項指標保持行業前列。華融證券等其他牌照公司業務能力亦有所提升。中國華融多牌照優勢延伸了不良資產主業產業鏈,形成“不良資產+綜合化金融服務”的戰略協同效能。
非主業板塊調整已完成主體工作 風險化解取得積極成效
化險瘦身成效一直是市場關注中國華融的焦點。據年報披露,2019年中國華融按照“破立并舉、有保有壓”的思路,主業板塊做加法的同時,在非主業和無優勢板塊做減法,整合投資和資產管理業務條線,持續壓降其資產規模。據悉,相關資產的整合、機構的撤并和人員的安置等調整已經完成主體工作。此類板塊的戰略退出,有利于中國華融整合優勢資源,優化業務結構,為未來發展釋放更大空間。同時,中國華融按照分類管理、精準施策的原則,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大風險隱患資產處置化解力度,取得積極成效。2019年計提預期信用損失模型下的減值損失249.66億元,同比增長44.3%,撥備顯著增加。
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去杠桿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不良資產市場供給持續擴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期和發展窗口期。經過一年多的臥薪嘗膽和鼎故革新,中國華融主業更加突出,結構持續優化,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成效初顯。作為行業龍頭,中國華融如果能保持定力、繼續深化改革轉型,順利度過轉型陣痛期,抓住新一輪行業發展機遇,未來將呈現出更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