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聲音 | ||
|
《香港經濟日報》:中國華融:陣痛期業績恢復性增長 結構優化新動能呈現
來源:《經濟日報》 | 2020年4月14日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對全球經濟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金融市場資產價格出現大幅下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放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望繼續深化。作為經驗豐富的專業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立足逆周期金融工具和救助性金融機構功能定位,再次迎來發展的新契機。公司最新披露的2019年度報告顯示,集團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126.57億元,凈利潤22.69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4.24億元。
回歸主業穩中有進 增長新引擎初顯現
不良資產經營業務是中國華融所有業務產品體系的基礎,亦是中國華融重要收入和利潤來源。2019年,中國華融按照「大局求穩、主業求進」的主基調,積極回歸主業,繼續保持行業領先的主業投放規模:積極探索主業業務模式,優化主業結構,拓展「大不良」經營格局,在市場環境趨緊和監管趨緊的形勢下,主業發展穩中有進,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不良資產主業實現收入697.91億元,同比增長7.8%。
2019年,該集團三大主業均取得長足發展,新的盈利增長點逐步顯現。收購處置類業務的收購規模保持第一梯隊位置,集團全年收購資產包規模市場占比近三成,處置收入達到歷史新高。收購重組類業務穩中有升,該類業務資產總額達3,794.1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1.55億元,其中問題企業重組業務規模大幅增長。市場化債轉股業務投放規模位于同業領先地位,截至2019年末,該集團投放規模累計221.19億元,期內新增落地華菱鋼鐵、中國動力等市場化債轉股項目。
轉型優化內部結構 騰出更多資源發展
中國華融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動公司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盡管中國華融2019年的利潤并沒有大增,但是得益于該集團轉型,其內部結構有了明顯改善和優化。集團對牌照類子公司進行戰略布局,支持、指導做優做強、提質增效,服務集團的發展戰略,銀行、租賃等核心牌照子公司業績穩步增長,金融服務板塊業務收入總額335.76億元,同比增長10.9%,稅前利潤57.43億元,同比增長27.6%。
2019年,中國華融按照「破立并舉、有保有壓」的經營思路,繼續壓降無優勢業務資產規模,整合清理各類附屬機構和無優勢同質化的境內機構,境外機構管理體系調整為經營發展和資產管理兩條線,當前已進入收尾階段。通過做減法,中國華融內部業務結構將更合理,為發展主業騰出更多資源,對公司長期業績形成有力支撐。
不良資產規模擴大 中國華融前景可期
當前,受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去杠桿等多重因素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供給持續增加。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41萬億元,環比增加463億元;不良貸款率上行至1.86%。同時,非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的不良資產也呈上升趨勢,新冠疫情的爆發更是促使不良資產市場供給規模進一步擴大。當前中國不良資產投資業務回報率高,發展前景良好。
作為中國不良資產行業的龍頭,中國華融將聚焦不良資產主業,積極發揮逆周期救助性功能,繼續鞏固不良資產包業務的市場地位,大力拓展問題企業重組業務,積極探索風險機構危機處置及受托管理等業務,穩妥推進市場化債轉股業務,并不斷延伸不良資產價值鏈,推動公司業務模式轉型和創新發展,從而使公司在主業方面的優勢地位更加牢固,并在轉型優化中不斷提升業務能力,持續提升公司的價值。
據悉,2020年中國華融將延續強化信息科技驅動賦能的策略,探索「大數據+主業」,構建大數據模型下的風險預警平臺和不良資產收購定價模式,支撐并引領未來業務發展。